淮安市机电产品智能化技术应用服务中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22浏览次数:1091

立足淮安、面向苏北,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纵、横向智能化应用项目研发与推广为支撑,通过构建核心层和紧密层关系单位的联盟,形成优势互补,自主创新能力强,校企相融的技术服务团队;探索并完善一种通过人才、资源动态配置,在智能技术领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服务的新模式。网络与实体宣传结合,以开展研发、培训、教育、服务等科技服务为主,使其成为具有科技研发、科技咨询、资源服务、技术转移转化等功能,运行良好的科技服务平台。

1)常规服务业务建设:

“淮安市智能技术应用与推广服务中心”为载体,以学院科技团队为核心,根据企业需要,以纵、横向智能化应用项目研发与推广为支撑,动态组建校、企协同创新团队5个,通过公益服务、校企全程参入的模式运行横向技术开发项目,以提高产品的应用化、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水平。

2)相关服务产品:

服务产品主要在科技研发、科技咨询、资源服务、技术转移转化等方面.其中科技研发、科技创新咨询项目、企业、实施时间如下:

  1. 炉水温度控制器的开发;淮安昊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6.5.2-2018.4.20

  2. 编织袋自动收丝机张力控制器的开发;淮安昊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6.5.2-2018.4.20

  3. 循环油温控制器的开发。淮安昊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6.5.2-2018.4.20

  4. 农村沼气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淮安市滨湖机械有限公司(2013.5.2-2018.5.2

  5. 高压油管焊机的焊接机的改进;淮安市滨湖机械有限公司(2013.5.2-2018.5.2

  6. 秸秆切断机的开发;淮安市滨湖机械有限公司(2013.5.2-2018.5.2

  7. 立式秸秆粉碎深松机的开发;淮安市滨湖机械有限公司(2013.5.2-2018.5.2

  8. 助站轮椅控制器的开发;淮安市滨湖机械有限公司(2013.5.2-2018.5.2

  9. 提高清掏机动力头的效率咨询。淮安市滨湖机械有限公司(2013.5.2-2018.5.2

  10. 老人呼叫器的开发;淮安中电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014.5.2-2018.3.20

  11. 提高直流电源的线性度咨询;淮安中电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014.5.2-2018.3.20

  12. 雨水井清掏机器人控制器的开发;淮安市滨湖机械有限公司(2016.5.2-2018.4.20

  13. 车用保险丝测试的测控系统的开发;淮安中电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014.2.2-2018.4.20

  14. 太阳能自动上水水系统控制器的开发。淮安中电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014.2.2-2018.4.20

3)资源服务

A、开办科普讲座5次,培训高技能人才225人,编写培训教材2本。

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与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先后为富士康、炎黄学院、滨湖机械有限公司开设“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普讲座,增强了企业员工及有关师生的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技师学院师生开设“机器人技术及其在我国的推广”讲座。作为电子学会常务事和机器人学会副理长,积极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为学会和市科协建言献策。先后多次被聘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裁判或仲裁,并能很好地完成执裁工作。积极组织、参与市人社系统开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己累计为本地培养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510人,其中,2014年培养高级工110人,2016年培养高级工37人,技师78人,2018年的培训工作课务计划己制定,正在准备开。在培训过程中,唐义锋教授能结合考工需要和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针对关键知识点,开发出多个简单易学并实用的实践训练项目,主编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理论与实操指导书各2本。通过严格且规范的培训,一次考证通过率95%以上。教学效果得到了市劳动培训中心及培训单位的肯定与认可。

B为帮扶企业开办讲座,邀请专家、协助引才、指导申报项目2完成技改2项:

唐义锋教授为帮扶企业职工举办了科普讲座2场,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协助挂靠企业开展柔性引才工作,为注企工作站提供人才资源,组织挂靠单位走访地方高校,调研新产品开发与产学研合作;邀请淮阴工学院倪伟、汪通悦等教授到挂靠企业现场考察指导,并对消声器、秧苗移栽机等现有成果的转化路径和深松机等新开发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研讨;指导企业申报省“双创计划”、省“博士集聚计划”等人才计划项目。

通过平台人才资源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高效解决了雨水井清掏机器人产品研发中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的成果己通过市级鉴定,正在产业化过程中;联合研发与攻关的“农村沼气智能监控管理系统”项目己通过验收,样机己进入测试阶段;指导帮扶企业技术人员撰写并发表论文3篇、开展设备改造项目2项、协助企业申请专利3项。积极推动高校院所与地方、企业建立校地联盟、校企联盟,形成长期合作机制。